新客首單滿NT$499贈Lula都市花語香氛片
【新上市】24小時極效柔嫩美白霜
新會員即享$200購物金,首購立即折抵!
EXCLUSIVE BENEFITS
五大會員 特寵權益
MY ACCOUNT SIGN IN
登入我的帳號
NEW CUSTOMERS
註冊新會員
您的購物袋(0)
我想搜尋
美胸活膚霜
豐滿挺 無手術提升
美白粉嫩乳暈霜
專利淡化黑色素 粉嫩
平扁無肉豐滿
倍增激活 豐潤UP自信
諮詢線上美容顧問
為您打造專屬美胸方案
Official English Shop
For Global
超過18年的美胸專家
邀您探索艾葳之旅
首頁
美胸美體學院IvyMaison集合了所有產後恢復、豐胸、長大、美胸、美容、美體等相關知識文章
骨骼肌率不只是外觀線條,更關係到基礎代謝、胰島素敏感性與荷爾蒙穩定。想有效增肌,不是只靠「多吃、多練」,而是以系統化的方式同時管理三大支柱:阻力訓練的漸進超負荷、蛋白質與能量的精準補給、以及修復與睡眠品質。本文將以實證觀點拆解增肌原理、動作與菜單策略、恢復與補充指南,幫你把每一次訓練都變成確實的肌肉成長。
想要有效增加骨骼肌率,首先要理解「骨骼肌」的本質與生長機制。骨骼肌是由多核肌纖維組成的動態組織,負責維持姿勢、支撐骨骼與燃燒能量。當我們進行阻力訓練時,肌纖維會產生微小撕裂,身體在修復過程中會增強其強度與厚度,這個過程稱為肌肥大(Muscle Hypertrophy)。
一、骨骼肌率的定義與重要性。 骨骼肌率(Skeletal Muscle Mass Ratio)指的是骨骼肌重量佔總體重的比例,是反映代謝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 - 男性理想值:約 40~50%。 - 女性理想值:約 30~40%。 數值過低代表肌肉量不足,可能導致代謝率下降、體脂上升與免疫力衰退。 反之,骨骼肌率越高,身體燃脂效率與能量穩定度越佳,也能降低骨質疏鬆、胰島素阻抗與老化風險。
二、肌肉生長的三大條件。 1. 肌肉張力(Mechanical Tension):透過阻力訓練或負重動作刺激肌纖維。 2. 代謝壓力(Metabolic Stress):當肌肉承受乳酸堆積與能量消耗時,會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3. 肌肉損傷與修復(Muscle Damage & Recovery):訓練後的微損傷會啟動修復機制,使肌纖維更粗壯。 三者缺一不可——沒有足夠張力不會刺激生長,缺乏營養修復則無法完成肌肉再生。
三、影響骨骼肌率的核心變因。 - 基因與性別:男性天生肌肉合成速率較快,但女性透過阻力訓練同樣能提升肌肉含量與線條。 - 年齡:30歲後每年平均流失1~2%肌肉量,若未持續訓練,代謝將明顯下降。 - 荷爾蒙平衡:睾固酮、成長激素與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都影響肌肉合成速率。 - 營養攝取與睡眠:肌肉在休息時修復,若蛋白質與睡眠不足,訓練再多也無法長期增肌。
四、如何測量骨骼肌率? 市面上常見的測量方式有: - InBody 體組成分析儀:最常見的非侵入式測量法,可得出骨骼肌量、脂肪量與身體水分比例。 - DEXA(雙能量X光吸收法):臨床上最準確的體組成檢測,可細分肌肉、脂肪與骨質分佈。 - 家用體脂計:雖誤差較大,但若每次於相同條件測量(早上空腹、無運動後),仍可追蹤變化趨勢。
五、基礎代謝率(BMR)與骨骼肌的關聯。 每增加 1 公斤肌肉,平均每天可多消耗 50~70 大卡能量。這意味著提升骨骼肌率不僅能塑形,還能從根本提高基礎代謝,使身體成為「持續燃脂」的引擎。相對地,若長期缺乏運動或蛋白質不足,肌肉流失會讓基礎代謝下降,造成容易復胖的惡性循環。
六、提升骨骼肌率的核心思維。 要增加骨骼肌率,應以「漸進負荷 × 足夠營養 × 高品質恢復」三原則為基礎。訓練刺激是開啟肌肉合成的開關,營養與睡眠則是構建肌肉的材料與修復時間。 換句話說,訓練只是起點,真正讓肌肉變大的,是你在訓練之後的選擇——是否攝取足夠蛋白質、是否給予身體休息、是否管理好壓力與荷爾蒙。
要提升骨骼肌率,訓練的核心不在於「練多久」,而在於是否能給予肌肉足夠的刺激與恢復空間。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能誘發肌肉微損傷並啟動蛋白質合成反應,是增加肌肉量與肌肉密度的最有效方式。以下將從動作選擇、次數安排、負重原則與恢復週期等角度,建立最有效率的增肌訓練策略。
一、動作選擇:以多關節訓練為主軸。 多關節複合動作能同時啟動多組肌群、促進全身肌肉協調與代謝活性。這類動作的荷重範圍廣、能量消耗高,是增肌的基礎訓練核心。建議搭配以下架構: - 下半身:深蹲、硬舉、弓箭步。 - 上半身推:伏地挺身、啞鈴臥推、肩推。 - 上半身拉:引體向上、划船、反向飛鳥。 - 核心穩定:平板支撐、捲腹、登山者。 這些動作能全面提升肌肉協同能力與爆發力,對基礎代謝率的提升最具長期效益。
二、次數與強度安排:以「漸進超負荷」為原則。 肌肉生長的前提是給予其漸進式挑戰(Progressive Overload)。當肌肉逐漸適應原本重量時,必須增加負重、次數或訓練密度來持續刺激。基本建議如下: - 初階訓練者:每組 12~15 下,3 組為主,強調正確動作與肌肉控制。 - 中階訓練者:每組 8~12 下,逐步增加重量或縮短休息時間。 - 高階訓練者:每組 6~10 下,以高強度負重提升肌纖維張力。 可每週逐步增加 2.5~5% 的重量或總訓練量,維持肌肉在「可挑戰但不過度疲勞」的範圍內。
三、訓練頻率與恢復週期。 骨骼肌修復需要時間,若過度訓練反而會使肌肉無法合成蛋白質。一般建議: - 初階:全身訓練每週 2~3 次。 - 中階:分部訓練(上半身/下半身交替)每週 4 次。 - 高階:週期化分化訓練,每週 5~6 次,並保留 1~2 天完全休息。 若能確實安排「訓練日 × 修復日」的節奏,肌肉的生長曲線會更加穩定。
四、動作節奏與肌肉張力時間(TUT)。 每一下訓練動作都應控制速度,使肌肉在張力下維持更長時間。建議節奏如下: - 向心階段(出力舉起):1 秒。 - 離心階段(慢放下降):2~3 秒。 - 組間休息:60~90 秒。 這樣的節奏能最大化肌肉代謝壓力與生長信號,同時降低關節受傷風險。
五、訓練後的恢復與營養補給。 肌肉的生長並非發生在訓練中,而是在訓練後。每次阻力訓練結束後的 30~60 分鐘,是營養吸收的「黃金修復期」。建議立即補充: - 蛋白質 20~30g:可選乳清蛋白或天然食物(雞胸肉、豆腐、鮭魚)。 - 碳水化合物 30~50g:幫助胰島素釋放、加速氨基酸進入肌肉細胞。 - Verisol® 德國專利水解膠原蛋白粉:修復肌腱與筋膜組織,提升整體肌肉結構穩定性。 - 電解質水分補充:維持細胞水合作用、避免肌肉抽筋。
六、動作品質比重量更重要。 許多人誤以為「重量越大=越快長肌」,但若姿勢錯誤或核心未啟動,肌肉並不會有效受刺激。應以穩定控制、全程發力、避免代償為原則。必要時可請專業教練檢視動作,確保訓練刺激確實落在目標肌群上。
七、訓練紀錄與數據追蹤。 建議使用訓練日誌或App紀錄每週重量、組數與肌肉疲勞感,觀察進步趨勢。若長期重量無法提升或出現過度疲勞,代表恢復不足或營養不夠,此時應優先調整飲食與休息。
想提升骨骼肌率,訓練只是刺激的開關,真正讓肌肉「長出來」的關鍵在於營養補給。若攝取不足,身體會分解現有肌肉作為能量來源;若攝取過量,則容易轉為脂肪堆積。正確的增肌飲食在於「熱量盈餘但乾淨不過量」,以高蛋白、適量碳水與健康脂肪達到合成代謝平衡。
一、每日熱量與營養比例設定。 基礎原則為每日攝取熱量略高於消耗量的 10~15%,確保身體有足夠能量進行肌肉修復與生長。營養比例建議如下: - 蛋白質:佔總熱量的 25~35%。 - 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的 40~50%。 - 脂肪:佔總熱量的 20~25%。 舉例:若每日消耗 2000 大卡,則增肌期可設定攝取 2200~2300 大卡,其中蛋白質需達每公斤體重 1.6~2.2 克。
二、蛋白質:肌肉的建材。 肌肉由蛋白質構成,攝取不足會使肌肉修復不完全。建議分散於三餐與訓練後補給。 高品質蛋白來源包含: - 動物性:雞胸肉、牛肉、魚、雞蛋、希臘優格。 - 植物性:豆腐、毛豆、扁豆、燕麥、堅果。 - 蛋白補充品:乳清蛋白、酪蛋白、植物蛋白粉。 若希望肌肉緊實且皮膚有彈性,可額外補充Verisol® 德國專利水解膠原蛋白粉,研究顯示其可刺激膠原蛋白與肌肉蛋白合成,有助於運動後肌肉結構修復。
三、碳水化合物:恢復與能量來源。 碳水化合物是訓練時肌肉的主要燃料,能幫助身體維持糖原儲備並促進胰島素分泌,讓胺基酸更有效進入肌肉細胞。 建議選擇低GI且營養密度高的來源: - 全穀類(糙米、燕麥、藜麥)。 - 根莖類(地瓜、山藥、南瓜)。 - 水果(香蕉、藍莓)。 訓練後建議搭配蛋白質攝取,如「乳清蛋白 + 香蕉」,可快速補充能量與啟動修復反應。
四、脂肪:荷爾蒙平衡的關鍵。 適量脂肪對維持荷爾蒙分泌(特別是睾固酮與成長激素)至關重要。過低脂飲食會導致代謝減緩與肌肉流失。 健康脂肪來源包括: - 不飽和脂肪酸:酪梨、橄欖油、堅果、魚油。 - Omega-3 脂肪酸:鮭魚、亞麻籽。 每日脂肪攝取量可設定為每公斤體重 0.8~1 克,並避免反式脂肪與油炸食物。
五、進餐時機:肌肉合成的黃金窗口。 肌肉的合成效率在「訓練後 30~60 分鐘」達到高峰,此時應立即補充高吸收蛋白與適量碳水。 建議搭配以下三階段補給法: 1. 訓練前 60 分鐘:攝取含碳水與蛋白的小餐,如香蕉+蛋白飲,確保能量充足。 2. 訓練後 30 分鐘內:補充 20~30g 高速吸收蛋白質(乳清蛋白)+30g 碳水。 3. 睡前 1 小時:補充緩釋蛋白質(酪蛋白或優格),幫助夜間修復。 此時亦可加入Verisol® 膠原蛋白粉,協助肌腱、筋膜與皮膚的夜間修復,讓增肌過程更穩定。
六、水分與電解質的重要性。 脫水會降低肌肉收縮力與修復速度。每日應攝取體重 × 35ml 的水量,訓練當日可增加至 2.5~3 公升。若出汗量大,可適度補充電解質飲或少量鹽分,避免抽筋與代謝失衡。
七、增肌常見錯誤。 - 過度節食導致能量不足。 - 只攝取蛋白粉卻忽略整體營養平衡。 - 長期缺乏碳水導致訓練力下降。 - 不紀錄飲食,導致熱量控制失準。 成功的增肌飲食應以穩定、可持續、具紀律的營養管理為目標,而非短期爆發。
肌肉的生成,並非發生在訓練過程中,而是在休息與修復的階段。這段時間內,身體會釋放成長激素與睾固酮,啟動蛋白質合成與肌纖維重組。若忽略睡眠品質或長期承受壓力,即使訓練再多、吃得再好,也無法真正增肌。以下將解析修復的三大關鍵面向:睡眠、生理壓力管理與荷爾蒙平衡。
一、睡眠是肌肉合成的「隱形訓練期」。 在深層睡眠階段,成長激素(GH)與睾固酮的分泌量達到高峰,這些激素能促進細胞再生與肌肉修復。若睡眠不足,體內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會上升,反而抑制肌肉合成。 - 每晚建議睡眠:7~9 小時。 - 最佳睡眠時段:晚上 10 點至凌晨 2 點,此時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 - 改善策略:睡前 1 小時遠離螢幕、保持室溫 22°C 左右、可飲用無咖啡因草本茶(如洋甘菊)。
二、壓力管理:避免「高皮質醇環境」讓肌肉白練。 當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時,皮質醇長期升高會導致: 1. 抑制蛋白質合成,使肌肉無法有效修復。 2. 增加胰島素抗性,使能量利用效率下降。 3. 干擾睡眠品質,進一步阻礙肌肉再生。 建議採取以下方法降低壓力: - 每日 10 分鐘深呼吸或靜坐冥想,穩定交感與副交感神經。 - 每週至少 1~2 次低強度活動,如散步、瑜伽或伸展。 - 訓練強度與壓力高的日子,應減少高強度運動頻率,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恢復。
三、荷爾蒙與肌肉合成的關聯。 肌肉合成仰賴多種荷爾蒙的協調運作: - 睾固酮(Testosterone):刺激肌肉蛋白合成與修復能力。過度節食、睡眠不足或壓力過高會抑制分泌。 - 成長激素(GH):促進膠原蛋白合成與脂肪代謝,夜間深層睡眠時達高峰。 - 胰島素(Insulin):協助胺基酸進入細胞,啟動肌肉修復反應。需搭配訓練後的碳水攝取。 - 皮質醇(Cortisol):若長期偏高,會分解肌肉組織並降低免疫力。 因此,若要讓訓練成果最大化,必須同時維持「睾固酮與成長激素高峰、皮質醇低穩」的荷爾蒙環境。
四、營養與修復的協同關係。 營養補給是修復過程的「燃料」。建議在睡前補充以下營養組合,強化夜間修復效率: - Verisol® 德國專利水解膠原蛋白粉:促進肌肉結締組織與筋膜修復,提升肌肉彈性與耐受力。 - 酪蛋白(Casein Protein):緩釋型蛋白質,能在睡眠中穩定釋放胺基酸。 - 維他命B6與鎂:有助於降低壓力荷爾蒙、改善睡眠品質。 - 維他命C:協助膠原蛋白合成、修復訓練後氧化損傷。
五、恢復期的規劃與週期化。 肌肉需要「刺激—修復—超量恢復」的循環。若缺乏適度休息,肌肉將停滯甚至退化。 - 每週至少安排 1~2 天完全休息日。 - 訓練後 24~48 小時內,肌肉仍持續合成蛋白質,此期間應確保足夠營養與水分。 - 建議每 6~8 週進行 1 週「卸載週(Deload Week)」:降低訓練重量 30%,幫助神經系統與肌肉全面恢復。 長期規劃訓練與修復週期,能讓骨骼肌率穩定上升並避免過度疲勞。
六、心理層面的修復與長期堅持。 增肌是一個需要耐心與穩定性的過程。過度追求短期成果容易導致過訓與失衡。建議建立「訓練紀錄 × 心態日誌」,記錄每週能量、睡眠與壓力狀態,並以長期持續進步為目標。 當心態穩定、壓力低且睡眠良好時,身體自然能進入最佳的同化狀態(Anabolic State),肌肉成長效率也會倍增。
除了飲食與訓練之外,正確的營養補充策略能顯著提升肌肉修復速度與訓練成果。尤其當日常飲食無法攝取足夠蛋白質或胺基酸時,適度補充能有效填補營養缺口。增肌的關鍵不在「補多」,而是「補對」——讓營養介入時間、比例與週期精準配合訓練節奏。
一、胺基酸(BCAA與EAA):加速肌肉修復與抗分解。 - BCAA(支鏈胺基酸)包含亮胺酸、異亮胺酸與纈胺酸,能啟動mTOR訊號,促進肌肉合成並減少運動後疲勞。 - EAA(必需胺基酸)則提供完整的肌肉合成原料,效果更全面。 建議攝取時機: - 訓練前30分鐘補充5~10g BCAA可減少肌肉分解。 - 訓練後立即補充10g EAA或蛋白飲,可強化合成效率。 若以膠原蛋白作為修復營養,可再搭配EAA以補足胺基酸譜,使修復更完整。
二、肌酸(Creatine):強化力量輸出與細胞水合。 肌酸是最具科學證據支持的增肌補給品之一,可提升高強度訓練的爆發力與恢復能力。 作用機制: 1. 增加肌肉內磷酸肌酸儲存,提高能量再生速度。 2. 促進細胞水合,使肌肉體積膨脹、啟動生長訊號。 建議攝取方式: - 每日3~5g,持續補充即可(不需再進行「加载期」)。 - 訓練後與碳水化合物共同攝取,吸收效率最高。 - 若腸胃敏感者可分次攝取,避免不適。 研究顯示,肌酸搭配阻力訓練可在8~12週內顯著提升骨骼肌率。
三、膠原蛋白與肌肉筋膜修復。 許多人忽略「結締組織」對增肌的關鍵角色。肌肉的張力與穩定性,依賴筋膜與肌腱的彈性與支撐。 - Verisol® 德國專利水解膠原蛋白粉可促進成纖維母細胞合成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提升肌腱韌性與肌肉修復力。 - 每日建議攝取量:5~10g,訓練後或睡前服用。 - 若搭配維他命C可顯著提高膠原合成效率。 長期補充膠原蛋白不僅能強化關節穩定性,也能改善消瘦體質者的肌肉彈性與皮膚緊緻度。
四、其他有助於增肌的輔助營養素。 - 維他命D:提升肌肉力量與睾固酮水平。每日建議2000 IU。 - 鎂與鋅:幫助能量代謝與荷爾蒙分泌。 - Omega-3脂肪酸:具抗發炎效果,能改善肌肉蛋白質合成環境。 - 益生菌:促進營養吸收與免疫穩定,改善腸道對蛋白質的利用率。 這些微量營養素雖不起眼,卻是肌肉修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隱形齒輪」。
五、週期化補充策略。 為避免身體對營養補給產生適應性,可採用週期化(Periodization)方式: - 第1~4週:以膠原蛋白+BCAA為主,建立修復能力與恢復節奏。 - 第5~8週:加入肌酸與EAA,強化力量與肌肉張力。 - 第9~12週:維持膠原與肌酸雙軌補充,穩定肌肉質量與結構。 - 第13週起:休息1週,觀察體組成變化,再啟動新一輪訓練與補給週期。 這樣的週期規劃能讓肌肉在「刺激-恢復-強化」的循環中持續進步,不陷入停滯期。
六、營養補給與訓練搭配原則。 - 訓練前:少量碳水+BCAA(提升能量與防分解)。 - 訓練後:高吸收蛋白+膠原+碳水(促進修復與合成)。 - 睡前:膠原蛋白+酪蛋白+維他命C(支持夜間修復)。 - 休息日:持續攝取膠原與肌酸,維持修復環境穩定。 這樣能讓肌肉在訓練與休息日都保持「合成優勢狀態」。
七、品牌建議與整體修復方案。 若想在增肌同時兼顧肌膚與結締組織健康,可採用以下雙軌補給模式: - 內在修復:Verisol® 德國專利水解膠原蛋白粉 —— 幫助肌肉、肌腱與皮膚組織同時修復。 - 外在養護:含 Lumiskin™ 成分的淡化修護霜 —— 改善肌膚色澤與緊緻度,讓體態轉變更自然健康。 搭配高蛋白飲食與規律運動,能讓肌肉線條與肌膚光澤雙重提升。
A:若長期訓練卻沒有增加骨骼肌率,通常原因是訓練刺激不足或營養攝取不夠。增肌需要「漸進超負荷」的阻力訓練(逐步增加重量或次數),同時必須確保攝取足夠蛋白質(每公斤體重至少1.6~2.2克)與睡眠。若只進行有氧運動或未補足修復營養,身體會進入分解狀態,反而無法長肌。
A:女性進行阻力訓練並不會變壯,因為女性體內睾固酮含量遠低於男性。反而透過重訓可提升骨骼肌率、改善代謝、塑造緊實線條與預防骨質流失。建議以中強度多次數訓練(如每組10~15下)為主,搭配高蛋白飲食與膠原蛋白補充,能讓體態更結實而非臃腫。
A:可以,但需精準控制營養與訓練節奏。若想同時達成兩者,建議採輕微熱量盈餘(+5~10%)、維持高蛋白攝取與阻力訓練。此策略能減少脂肪的同時促進肌肉成長。輔以 Verisol® 德國專利水解膠原蛋白粉 與 肌酸 補充,可提升肌肉修復效率與代謝穩定度。
A:可以。只要具備「漸進負荷」原則,徒手訓練仍能有效提升肌肉含量。建議從自體重訓練開始:深蹲、伏地挺身、橋式、平板支撐、登山者等動作。當這些動作變得輕鬆時,可增加次數、延長時間或加入彈力帶。再搭配高蛋白飲食與膠原修復營養,就能達到穩定增肌效果。
A:未必。若體重上升但體脂下降、骨骼肌率提高,代表是「健康型增重」。肌肉密度高於脂肪,因此體重可能增加但體態更結實。可透過 InBody 體組成分析 觀察變化,只要骨骼肌量上升、體脂下降,就代表訓練與營養方向正確。
A:除了蛋白質,增肌過程中也建議補充以下營養素以提升修復力與耐力: - Verisol® 膠原蛋白粉:強化筋膜、韌帶與肌肉結構,使肌肉收縮更穩定。 - 肌酸(Creatine):提升爆發力與細胞水合,促進肌肉體積成長。 - BCAA / EAA:防止肌肉分解並啟動蛋白質合成。 - Omega-3:抗發炎、提升胰島素敏感度。 - 維他命D與鎂:穩定荷爾蒙、促進能量代謝。 透過科學化補充,能讓訓練成果事半功倍。
延伸閱讀:
IVY=I Value You 我重視妳。IVY MAISON艾葳成立於2005年,致力於為女性打造完美的美胸保養方案,一直秉持著讓女性更美麗、更健康的理念。
在美胸保養領域中,我們將繼續不斷創新、精益求精,為妳提供更全面、更完美的美胸保養體驗!
IVY MAISON艾葳-領先全球18年的美胸專家
專注產後恢復、自然美胸保養,任何美胸問題都可以透過LINE詢問,您的問題將由專業顧問與醫師團隊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