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客首單滿NT$499贈Lula都市花語香氛片
【新上市】24小時極效柔嫩美白霜
新會員即享$200購物金,首購立即折抵!
EXCLUSIVE BENEFITS
五大會員 特寵權益
MY ACCOUNT SIGN IN
登入我的帳號
NEW CUSTOMERS
註冊新會員
您的購物袋(0)
我想搜尋
美胸活膚霜
豐滿挺 無手術提升
美白粉嫩乳暈霜
專利淡化黑色素 粉嫩
平扁無肉豐滿
倍增激活 豐潤UP自信
諮詢線上美容顧問
為您打造專屬美胸方案
Official English Shop
For Global
超過18年的美胸專家
邀您探索艾葳之旅
首頁
美胸美體學院IvyMaison集合了所有產後恢復、豐胸、長大、美胸、美容、美體等相關知識文章
很多女生都有這種困惑:明明有在做伏地挺身、啞鈴飛鳥,上胸卻還是扁扁的,穿低領、貼身上衣時,胸口那一塊始終是空的。上胸沒肉,看起來不只胸型不立體,連整個人的比例都會顯得比較沒精神。於是大家開始上網找「豐胸食譜」、「上胸運動菜單」,卻越看越迷惘:到底是要多做上斜胸推,還是要開始算大豆異黃酮、膠原蛋白、雞蛋、牛奶這些攝取量?
如果你也有過這些疑問,很重要的一點是先弄清楚:「上胸」其實同時牽涉到胸大肌上束、皮下脂肪分布、皮膚與韌帶的彈性,以及荷爾蒙與營養的長期狀態。換句話說,單純只做幾個動作,或只靠「傳說中的豐胸食譜」,都很難讓上胸真正有明顯改變。本篇會用比較科學、系統性的方式,帶你理解上胸練不起來的真正原因,並把「運動」「飲食」「保養」整合成一套可執行的上胸改善方案。
你會看到的是:什麼角度的訓練才真正在刺激上胸?為什麼有些人練胸,結果上胸沒肉、反而鎖骨下方凹更深?那些在網路上流行的「豐胸食譜」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大豆異黃酮、膠原蛋白、脂肪攝取在上胸飽滿度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如何把這些知識整理成一個你真的做得到的日常習慣,而不是短暫兩週就放棄的計畫。
很多女生會以為上胸扁、鎖骨下方空空的,是因為「胸大肌太小」。這當然有部分關係,但實際更常見的真相是:你以為在練胸,其實根本沒有打到上胸;你以為是胸肌問題,其實是脂肪分布、姿勢、內衣與荷爾蒙共同影響。所以才會有「越練越平、越練越凹」的情況發生。
胸部的上半部(上胸)其實由三大因素組成:
① 胸大肌上束(肌肉) 負責“上提”視覺,使胸型更立體、集中。 ② 皮下脂肪(脂肪堆積) 胸部約 70% 是脂肪,但上胸是最容易流失脂肪的地方。 ③ Cooper’s ligament 庫柏氏韌帶(支撐胸型) 負責胸型的「挺」「撐」與上提感,一旦鬆弛胸型就會變塌。
所以你會發現:光練胸肌,但脂肪不足、韌帶鬆弛,胸型依然扁。
上胸是身體裡最容易被生活習慣破壞的部位之一。以下任何一項長期出現,都會讓上胸越來越空:
✔ 長期駝背/頭前伸姿勢 ✔ 上班滑鼠手導致肩膀前傾 ✔ 低頭滑手機 ✔ 做錯胸部訓練:明明想練胸上,結果都刺激到胸下 ✔ 內衣不合導致胸型被「向下拉」「向外推」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女孩明明有運動習慣,但上胸依然沒立體感——因為你的生活姿勢每天至少 10 小時都在「反向消耗」你辛苦練的成果。
多數人做胸部訓練時會產生兩種常見錯誤:
❶ 動作角度錯誤 → 明明想練上胸,結果練到胸中、胸下 上胸需要「30 度上斜」才會有效啟動,平板動作刺激不到。
❷ 肩主導 → 肩在出力,胸部完全沒感覺 常見於上斜啞鈴飛鳥、上斜胸推,只覺得肩膀痠、不覺得胸部收縮。
因此你才會覺得「怎麼練都練不到」、「上胸永遠沒有泵感」、「鎖骨下方那塊還是空的」——因為你根本沒啟動到這塊肌肉。
很多女生不知道:胸部脂肪的儲存,跟雌激素平衡非常相關,尤其是:
✔ 月經前:上胸稍微變飽滿 ✔ 月經後:胸部自然「消風」 ✔ 睡眠不足:脂肪分布偏向腹部、臀部,而胸部脂肪更容易減少 ✔ 長期節食:胸部比臉更快「消」
所以上胸扁,也有可能不是練錯,而是: 脂肪量偏低+荷爾蒙浮動+營養不足=整體胸部視覺更平。
外擴會讓脂肪往側邊跑,導致上胸、中胸都看起來更扁。此時僅靠運動就會很難改變,必須把訓練+導脂按摩+集中版型內衣一起搭配。
真正導致上胸平、鬆、空洞的主因綜合如下:
① 訓練角度錯誤 ② 姿勢與肩前傾壓扁胸型 ③ 皮下脂肪不足 ④ 荷爾蒙波動 ⑤ 庫柏氏韌帶支撐下降 ⑥ 內衣版型不對、胸部外擴 ⑦ 過度節食導致脂肪流失
要把上胸練起來,第一步不是找動作,而是要先弄清楚:上胸(胸大肌上束)到底長在哪裡、功能是什麼、什麼角度才能真正刺激它? 這點一旦理解,你做任何訓練都能有感;反之,再努力也只是練到胸中、胸下,甚至變成肩膀在代償。
胸大肌並不是單一整塊,而是由三個明確區域構成:
① 上束(鎖骨頭)Clavicular head → 也就是我們說的上胸 位置:從鎖骨往外延伸,就在「鎖骨下方那一片空空的地方」。 功能:負責胸型的“上提感”、鎖骨線條、胸口飽滿度。 ② 中束(胸骨頭)Sternal head → 最容易被練到 位置:胸部正中間到乳頭線周圍。 ③ 下束(肋骨頭)Abdominal head → 很容易過度訓練 位置:接近下胸線(胸下緣)。
多數人胸部練不起來,是因為常見訓練(平板胸推、伏地挺身)主要打到中束+下束,而不是上胸。
根據肌肉力學,胸大肌上束的最佳啟動角度為:
✔ 上斜 25°–35°(最有效) ✔ 上斜超過 45° → 肩前束開始主導,胸部刺激下降 ✔ 平板(0°) → 幾乎刺激不到上胸 ✔ 伏地挺身 → 幾乎全部打中胸+下胸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女生做了一堆胸部訓練,但鎖骨下方那一塊依然沒有肉、沒有視覺量感。 因為你根本沒有在刺激上胸。
胸大肌上束的主要動作功能有兩個:
① Shoulder Flexion(肩關節上提角度) → 手臂往上 例如:上斜胸推、上斜飛鳥。 ② Horizontal Adduction(水平內收) → 手臂往內靠攏 例如:上斜夾胸、Cable 上胸交叉。
因此最有效的上胸動作都具備這兩項特徵: 「手臂往上」+「往內靠攏」 這就是上胸泵感最強的關鍵。
最常見的上胸代償狀況包含:
✔ 肩前束搶走力量(尤其外旋太多時) ✔ 手肘角度太低 → 變成胸下主導 ✔ 上斜角度過高 → 肩主導 70%,胸只 30% ✔ 背沒有夾緊 → 胸肌無法被「撐開」
要改善這些狀況,只需要記住上胸訓練三原則:
① 上斜角度 25°–35° ② 背部夾緊、胸口挺起 ③ 手肘保持在「胸大肌線」進行推/夾動作
只要以上三點做到,上胸的收縮感會立刻明顯提升。
如果你上胸天生脂肪少、體脂偏低、骨架扁薄,就算訓練到位,也容易覺得視覺沒有很明顯的變化。原因是:
胸部是一個「脂肪主導器官」, 只有肌肉變大但脂肪不足,胸型仍然不會飽滿。
因此「上胸改善」的策略必須二合一:
✔ 訓練 → 打造上胸肌肉的立體度 ✔ 飲食+保養 → 補足皮下脂肪與皮膚彈性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健身教練都會說:「女生練胸要搭配營養,才會有效。」
你現在會比較清楚,為什麼很多人練再久、做再多動作,上胸依然空空的。 因為上胸是最容易「練錯位置」的肌肉,也是最容易被姿勢、荷爾蒙、脂肪狀態影響的胸型區域。
了解上胸肌群的結構之後,接下來就是實際的訓練策略。上胸最難練的原因不是動作難,而是大部分人沒抓到「角度、軌跡、出力順序」。以下會用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方式,讓你在家或健身房都能感覺到上胸真的有在「抓住」的收縮感。
✔ 原則 1:上斜角度 25°–35° 這是胸大肌上束最有效的啟動角度。過高會變肩主導、過低會變胸中主導。 ✔ 原則 2:手肘軌跡要「往內靠」不是往下壓 上胸訓練=往上+往內。 ✔ 原則 3:肩胛骨夾緊,胸口挺起,讓胸肌處於「伸張」狀態 沒有胸部被撐開,就無法產生有效收縮。
只要這三點做到,上胸泵感會立刻爆發。
這是最容易感受到上胸刺激的動作,也是所有健身教練公認的上胸必做動作。
怎麼做才有效: ✔ 椅子角度調到 25°–35° ✔ 啞鈴軌跡呈「上胸到眼睛」範圍,而不是胸口 ✔ 推到頂端時稍微往內靠(但不碰)
次數建議: 10–12 下 × 3–4 組
主要強化上胸「收縮」與「擴張」。相比胸推更能“抓深層肌纖維”。
技巧: ✔ 想像手臂是「抱著大球」的弧形 ✔ 下放時讓胸口有「拉伸」感 ✔ 收回時不是靠手,而是讓上胸把手臂往內靠攏
次數建議: 12–15 下 × 3 組
在家最容易完成的上胸訓練。只要找牆壁、桌沿、床沿都能做。
技巧: ✔ 雙手位置比肩稍寬 ✔ 下去時手肘呈 45 度,避免變成肩主導 ✔ 身體斜角越高,越能刺激上胸
次數建議: 12–20 下 × 3–4 組
如果在健身房,夾胸是上胸刺激最明顯的動作之一。
技巧: ✔ 拉的軌跡從「上」到「胸前中央」 ✔ 想像兩側胸肌把手臂一起「擠進來」 ✔ 動作越慢越有效
這個動作非常適合上胸無感、新手或上胸較扁、脂肪很少的人。
技巧: ✔ 雙手合十,放在鎖骨下方 ✔ 用上胸把手掌「往內擠」 ✔ 維持 10–15 秒為一組
次數建議: 10–15 秒 × 4–6 組
✔ 上斜伏地挺身 15 下 × 3 ✔ 上胸等長收縮 12 秒 × 4 ✔ 毛巾飛鳥(斜角)12 下 × 3
✔ 上斜啞鈴胸推 12 下 × 4 ✔ 上斜飛鳥 12–15 下 × 3 ✔ 高位夾胸 15 下 × 3 ✔ 上胸等長收縮 10 秒 × 3
根據肌肉成長週期(Hypertrophy),女生通常會有以下節奏:
✔ 每週 2–3 次上胸訓練最有效 (間隔 48 小時恢復) ✔ 2 週:觸感與緊實度有感 胸口變「硬一點」、線條更乾淨 ✔ 4–6 週:視覺開始看到變化 鎖骨下方不凹、胸型變立體 ✔ 8 週後:可明顯改善上胸扁扁的問題
但請注意:視覺變化需要「脂肪+肌肉」雙補。 所以只訓練、不補充足夠營養,上胸依然會「練起來但看不出來」。
上胸要更飽滿,不可能只靠訓練。原因很簡單:胸部本質上是一個「脂肪主導器官」+「荷爾蒙反應器官」。 換句話說,肌肉練得再好,如果脂肪不足、荷爾蒙失衡、皮膚沒彈性,上胸依然會扁、鬆、空。而網路上那些「喝豆漿、吃木瓜就能豐胸」的食譜,為什麼有人有效有人無感? 真正的差別在於:營養與荷爾蒙是否能一起「啟動」。
這一段會把所有豐胸食材的真相講清楚,讓你知道哪些真的有科學依據,哪些是迷思,哪些即使有效,但你根本「吃不到足量」。
大豆異黃酮是目前文獻中最被證實對「女性荷爾蒙平衡」有幫助的植物性雌激素之一。 它的作用包括:
✔ 幫助維持雌激素正常波動 ✔ 改善胸部脂肪分布(雌激素高時更容易堆在胸部) ✔ 維持胸部皮下組織飽滿度 ✔ 降低經前胸部忽大忽小的落差
但真正有「量感」的研究劑量,通常是每日 30–80 mg 異黃酮,而你靠一般飲食很難吃到。
要喝幾杯豆漿才補得夠? 一杯豆漿平均只有 8–12 mg 異黃酮。 要達到研究有效劑量: 一天至少需要 3–6 杯豆漿。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女生喝豆漿「有效」,而很多人完全無感——因為大部分人的攝取量根本不夠。
網路上最常流傳的木瓜牛奶,其實豐胸效果非常有限。 原因是:
✔ 木瓜的營養不會直接刺激胸部發育 ✔ 真正讓胸部變飽滿的原因是「熱量+蛋白質」提高 ✔ 增加體脂肪後胸部自然會更飽滿
所以木瓜牛奶有效是因為你喝進了大量熱量+乳製品,而不是木瓜本身。
胸型要好看,不只看脂肪,更取決於皮膚張力與韌帶彈性。 而這兩個跟以下營養息息相關:
① 蛋白質 → 肌肉增長必要來源 上胸肌群練不大,多半是蛋白質攝取不足(女性常見)。
② 膠原蛋白 → 皮膚彈性+支撐胸型的重要基底 尤其上胸皮膚非常薄,膠原流失後會出現: ✔ 鎖骨下方凹陷 ✔ 上胸皮膚鬆 ✔ 胸型下垂速度變快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女生在做胸部訓練前後補膠原蛋白粉,胸型會有「更緊實」的感覺。
很多女生為了變瘦,不敢吃脂肪,但胸部是最容易因為減脂而「先縮水」的部位。
長期攝取太少脂肪會導致:
✔ 雌激素下降 → 胸部更難堆脂肪 ✔ 皮膚乾燥 → 胸型視覺塌 ✔ 荷爾蒙失衡 → 胸部大小忽大忽小
建議每日攝取: 優質脂肪 20–30%(酪梨油、堅果、鮭魚、亞麻仁籽)
這會讓胸部更容易「存住脂肪」。
⬤ 劑量不足(大豆異黃酮量太低) ⬤ 熱量不足(胸部沒有脂肪來源) ⬤ 荷爾蒙失衡(晚睡、壓力大 → 胸型浮動大) ⬤ 沒搭配運動(脂肪堆了但形狀不會變) ⬤ 膠原蛋白流失(胸部皮膚太薄,沒支撐)
所以真正有效的豐胸營養策略是:
「異黃酮平衡荷爾蒙」+「蛋白質刺激肌肉」+「膠原蛋白支撐皮膚」+「優質脂肪堆出形狀」
這四個一起進行,胸型才會真正有變化。
對於上胸本來就脂肪少、肌肉弱、皮膚薄的女生,需要的是一套「整合式」的方法,而不是只靠吃某種食物。
有效的做法包括:
✔ 上胸訓練(打造線條) ✔ 植物性雌激素(讓脂肪分布更集中) ✔ 膠原蛋白粉(日常修補皮膚支撐) ✔ 胸部按摩(導脂+增加局部循環) ✔ 內衣集中支撐(固定脂肪位置)
這樣才能把「上胸」練出真正飽滿、立體、不扁平的效果。
上胸飽滿感的形成,其實不是「練某幾個動作」或「每天喝豆漿」這麼簡單,而是一個由肌肉、脂肪、皮膚組織、荷爾蒙共同形成的「多因子結果」。換句話說,任何單一方法都不可能讓上胸瞬間立體,真正有效的策略一定是訓練、營養、保養三者同時進行。這一段會把複雜的理論整合成一個你真的做得到的日常計畫,讓上胸從扁、空、凹,逐步變成立體、豐滿且有支撐力。
首先從訓練開始。上胸的肌肉需要強度,但你的體型不需要很重的重量。最有效的方式是每週固定兩到三天,使用「上斜推+上斜飛鳥」為主,再搭配夾胸或是居家版的上斜伏地挺身。強度不用重,但「角度」與「靠攏」感覺必須做到。只要你能在動作中明顯感覺到鎖骨下的那一塊在收縮,就已經比大多數人走在正確方向。
訓練的另一個關鍵是「恆定」。胸肌不像腿或背那樣容易成長,女生又因為脂肪分布與荷爾蒙波動更容易看起來扁平,因此每週持續訓練比重量更重要。大部分人 4 週開始感受到緊實、6 週看到視覺線條、8 週明顯變化,而真正有「上胸量感」的人,都至少維持訓練 2 個月以上。
第二步是營養。許多女生上胸練不起來,不是因為肌肉長不大,而是「原料不足」。如果蛋白質攝取不夠,上胸會練不起;如果優質脂肪吃太少,上胸會永遠沒量;如果膠原蛋白不足,上胸皮膚再怎麼練都不會飽滿;如果雌激素波動大,胸部會忽大忽小,難以穩定。也就是說,營養是讓胸型看起來「有肉、有彈性、有支撐」的核心條件。
因此日常飲食可加入以下原則:每天至少吃到足夠蛋白質(體重×1.2–1.5g)、適量攝取優質脂肪(酪梨油、堅果、鮭魚)、並補充有科學依據的大豆異黃酮與膠原蛋白粉。這些不是為了「神奇豐胸」,而是讓你的胸肌訓練有材料可以長、皮下脂肪能穩定留在胸部、皮膚能維持彈性。
第三步則是保養與循環。很多女生的上胸扁平不是因為練不出肌肉,而是脂肪被擠到側邊與下胸。每天花 3–5 分鐘做由外往內、由下往上的按摩,可以提升循環、改善外擴、並讓脂肪「回到正位」。搭配美胸精油、能讓手感更順,也更容易做到深層導脂與提升感。此外,適合的內衣也很重要。上胸無肉的胸型需要的是「集中+固定」的穩定結構,而不是厚墊。厚墊通常會讓胸部更扁、也更容易外擴。
當你把訓練(線條)、營養(原料)、保養(循環與位置)整合起來,就能形成「上胸立體化循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女生做對方法後,胸型反而比天生大胸的人更漂亮——因為你的胸型是被「雕塑」出來的,而不是自然下垂、外擴或鬆弛的狀態。
最終,這套方法並不是激進的「爆量訓練」或「狂喝豆漿」,而是以科學為基礎的身體管理:讓肌肉長得剛好、脂肪堆得恰當、皮膚保持彈性、胸型被固定在正確位置。這樣的胸部改善,更自然、更持久、更美型,也是最適合追求健康美胸的方式。
很多女生做到這裡,都會出現相同的疑惑:到底多久才會看到變化?是不是一定要吃大豆異黃酮?只練胸會不會變壯?上胸無肉是不是天生?這些問題其實都關係到「肌肉成長速度」「脂肪分布」「荷爾蒙狀態」三件事,要理解得更深入一點,你才會知道自己該怎麼調整節奏,不會做一週沒效果就放棄。
首先,上胸的視覺變化比你想像慢,因為上胸同時包含肌肉、脂肪與皮膚三種組織,每一種組織的更新速度不同。肌肉最快,一到兩週就能感覺到張力與緊實;但脂肪需要更穩定的荷爾蒙與熱量盈餘才會在胸部堆積;皮膚與韌帶則需要時間補充膠原蛋白,因此變化通常比較晚出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女生會覺得「明明有練,卻看不到上胸圓起來」。
第二個常見疑問是:「只練胸會不會變壯?」其實女孩的荷爾蒙環境非常不容易讓胸肌變成男性那種厚度。上胸訓練真正帶來的效果,大多是鎖骨下方的線條更乾淨、胸型變立體,而不是「壯」。相反地,不練胸反而會讓胸型變下垂、變空、變鬆散。只要保持正確角度(上斜 25°–35°)、用中輕重量、做 10–15 下,你的胸型只會變更好看,不會有任何粗壯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豐胸飲食到底需不需要算?」要看你追求什麼。如果你只追求「荷爾蒙穩定、胸部不要忽大忽小」,那只要補足大豆異黃酮、膠原蛋白與優質脂肪即可;但如果你希望胸型更飽滿、有視覺增加效果,熱量必須維持略微盈餘,你的身體才會願意把脂肪分配到胸部。這也是為什麼節食期間胸部一定會先縮水,因為胸部是最容易被身體「優先拿來用」的脂肪來源。
最後一個疑問是:「多久會看到變化?」如果運動+飲食+保養三者都有做,大多數女生會在以下節奏看到改善:
兩週:上胸變得比較緊、有力量感,鎖骨下不那麼凹。 四週:胸型開始從「平」變成「立體」,穿衣服感受最明顯。 六到八週:視覺「飽滿感」出現,胸型上提,線條更集中。
換句話說,上胸不是練不出來,而是需要把肌肉、脂肪、皮膚三者一起照顧。只練不吃、只吃不練、只按摩不調整荷爾蒙,都不會有你想像的效果。但一旦抓到節奏,你會明顯感覺胸口挺起來、線條變漂亮,那個變化是比體重下降更有成就感的。
所以請記得:當你覺得上胸沒肉、胸型不立體,問題從來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以前沒有人把「上胸真正會改變的方式」完整教過你。現在你已經知道正確的方法,只要開始執行,胸型自然會往你理想的方向慢慢變好。
延伸閱讀:
IVY=I Value You 我重視妳。IVY MAISON艾葳成立於2005年,致力於為女性打造完美的美胸保養方案,一直秉持著讓女性更美麗、更健康的理念。
在美胸保養領域中,我們將繼續不斷創新、精益求精,為妳提供更全面、更完美的美胸保養體驗!
IVY MAISON艾葳-領先全球18年的美胸專家
專注產後恢復、自然美胸保養,任何美胸問題都可以透過LINE詢問,您的問題將由專業顧問與醫師團隊回覆。